邵家业的作品评论

《邵家业摄影作品集》序言

邵家业的作品,我想看过的人大概都会众口称美,同声叫好的。美在哪里?美在作品的形式之美,意象之美,意蕴之美。好在哪里?好在作品富有地方色彩,民族特色和艺术个性。关于这些,我相信读者自会“见仁见智”地作出审美判断的。我倒是在想,出版一本个人影集,对本人来说,固然是一种艺术劳动和心血的结晶;而对读者来说,除了是一种美的享受之外,还在于给人以种种启迪。可惜我没有看到邵家业其他更多的作品,对他的美学理想,艺术倾向,创作思维,表现方法等等也没能来得及作深一层的探寻,所以只能就面前现有的这些作品,凭直感谈几点对我感受较深的印象。

其一,邵家业很善于发现美。他有一个观点:风光摄影不一定非拍名山大川不可,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征,都有不同的美点,一样可以出好作品。所以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在他自己的家乡温州一带拍摄的;而在这本影集里,竟有 20 幅是在一条没有多大名气的楠溪江拍摄的。难得的是,这些摄自同一条江上的作品,所取的景观或表现形式,很少是雷同。就是他在同一条瓯江上拍摄的10多幅作品,也多是各有千秋。这种在创作上能够坚持“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原则,的确难能可贵。

他有一个观点:风光摄影不一定非拍名山大川不可,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征,都有不同的美点,一样可以出好作品。

我常听到有些人说:长年住在一个地方,身边的东西看多了,看惯了,就没有新鲜感,也很难找到美的镜头。而邵家业却说:“对于自己的家乡的景色,每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可见,问题在于像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邵家业正是有着一对灵敏而深邃的艺术家的眼睛,所以他能在自己的周围或别人司空见惯的景象上发现出美来。当然,发现美并不单靠眼睛,更重要地是靠心灵。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毕竟是发现美,认识美和欣赏美的主要感受器官,对于客观事物的美,没有它的发现,就谈不上对美的表现,对美的创造。

其二,邵家业很善于发现美(包括形式美,意象美和意蕴美)。作为一名风光摄影家,发现美固然非常重要,但能不能把发现的美艺术的表现出来,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这是个关键。因为,眼睛所看到的自然美,一般说还仅仅是一种直觉表象,还只是在感知阶段。只有经过自觉的精微的“运思”(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交叉活动),对客观对象进行选择,取舍,凝炼,才能在头脑里生成一种美的意象,然后运用美的形式,最后表现为画面上的艺术形象,创造出具有意蕴美和意境美的作品。

看来邵家业是深知这种摄影艺术创造规律的。他从风光摄影的特点出发,首先讲究摄影画面的形式美。在他的作品里,自然界的那些光影,色彩,线条等等美的形式因素,都被他能动地按照对称,对比,节奏等规律,重新组构成多样统一,协调和谐的优美画面。它们如:金滩银链的线条之美,雁山云影的光影之美,秋光入卷的色彩之美,碧水白帆的对比之美,深山老树的形态之美,彩云追舟的动静之美,以及大海变奏的节奏之美等等,都构成了摄影画面的整体的美。同时,他也善于利用种种自然气象来渲染画面的现场气氛。比如,春山暖雾的朦胧之美,春江细雨的空朦之美,日月同晖的奇丽之美,雨后夕阳的娇艳之美等等,都能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尤其是,他对于彩色和黑白,不抱偏见,一视同仁,在表现旭日东升映奇峰的话意时用彩色片拍摄,而在表现山色空朦雨亦奇的诗情则用黑白片拍摄,旨在充分发挥彩色与黑白各自的优势,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他的作品里,自然界的那些光影,色彩,线条等等美的形式因素,都被他能动地按照对称,对比,节奏等规律,重新组构成多样统一,协调和谐的优美画面。

邵家业重视形式美,一方面是因为它在风光摄影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而更重要的是它对作品中意象美的生成,意蕴美和意境美的表现,都起着特定的能动作用。比如他在拍摄瓯江景色时,往往利用烟雨云风所形成的朦胧之美,化实景为虚境,形成审美主体想象世界中的一种艺术意象,从而表现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样一类空灵的艺术境界。同样,在拍摄楠溪江景色时,他又每每选择弯弯绕绕的江面和叠叠翠翠的山峦按下快门,通过具有线条美和色彩美的实景,在心中萌生起一种幽深静寂而又生机蓬勃的意象,从而表现为类似“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无声去”这样的富有无限生命感的意境,可见,邵家业作品里的形式美,多是已经心灵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

其三,邵家业很重于情感体念。也许是因为他家乡的好山好水孕育了他的智慧,陶冶了他的情操,给予了他心灵上的深刻的启示,因此他对祖国和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寓着无限的深情,有人说他象瓯江,楠溪江,雁荡的“恋人”,常年累月,无数次地前往那里寻美,摄美,眷恋之情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是的,他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不只是一般的观赏或赞叹,而是经过“应目会心,应会感神”,反反复复地深入观察和体念,不仅得其形,而且得其性。也就是说,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移情于景,使山水花木人格化,性灵化,具有了某种情感,精神,品格等等。辛弃疾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正因为邵家业与自然山水心物相亲,情意相投,所以他的风光摄影决不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似的地理图,也不是一般的旅游指南式的导游图,而是情景交融,畅写山水之神情,体现大自然天生丽质,并具有特定意境点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或山色空朦,或水光潋滟;或烟岚缥缈,或云雾缭绕;或山明水秀,或江天一色;或危兀奇特;或婀娜妩媚;或气宇威武,或含情脉脉,千姿百态,情性各异。作者就是通过这种感情化了的山水形象,抒发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大自然的热爱。

其四,邵家业重于发扬民族艺术传统。摄影艺术是从外国传进来的,而且历史很短。有些人预测而产生误解,认为中国的摄影艺术没有也不必谈自己的民族传统。邵家业却说:“我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它对我的摄影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启迪我如何运用形象思维和摄影手段来表达作品意境”。他的艺术实践更有力地否定了上述那种民族虚无主义的糊涂认识。固然,摄影是“舶来品”,而且我国的摄影家都生活在现近代,但他们毕竟都是中国人,不管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必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艺术传统的影响,而且也会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反映出来。邵家业的作品里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民族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印痕,比如在表现方法上,他一方面按照西方的写实传统,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空间境象,但另一方面,又运用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借景抒情,使作品含蓄蕴籍,“象外有象”,“画外有境”,这把写实和写意巧妙结合,融西方之法于我国的传统之法中。又如在构图技巧上,也在西方的“黄金分割”等构图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了虚实相生,疏密相间,浓淡相宜,动静相衬,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以及简炼,空白等等这些中国传统绘画经营画面的方法。再如在黑白摄影上,除了发挥其对比鲜明,概括含蓄,层次丰富,简洁素净等优势以外,更重要的是充分显示了它的黑白韵味,使作品“意足不求颜色似”,更含深蕴。我认为邵家业在摄影创造上“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成功,在于他创造了具有新的时代气息的诗情画意--新的时代意境。这使人们宛若身临其境,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如此多娇的祖国河山的新貌,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自然山水对于人民的精神生活的密切关系,也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深沉感情。

我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它对我的摄影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启迪我如何运用形象思维和摄影手段来表达作品意境。

邵家业

如果要问邵家业的艺术风格是什么?我认为,个人风格是一个摄影家在创作上成熟的标志。它表现在某些摄影家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方面总体上的独有的个性特征。同时,个人风格也是摄影家的思想倾向,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性格特点,审美意趣和艺术修养等等的综合体现。如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那么以我之见,是不是可以把淡泊,自然,清新,典雅,情真,意浓看作是邵家业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这也正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他的为人品格,体现着他“物我相亲”,“天人和谐”的自然山水审美观。

袁毅平

1993年6月于北京